相关连结:https://money.cmoney.tw/article/30128
实支实付医疗险改革后,许多人开始关注手术险,尤其在门诊手术、自费医材开销日益增加下,业务员常建议搭配投保。但手术险真的非买不可吗,是否有其他方式可弥补缺口?
去(2024)年10月起,实支实付医疗险迎来2项重大变革,其一是新保单皆须以收据正本申请理赔(可副本理赔保单停售),其二是民众仍可购买多张实支险,但理赔金额以医疗总花费为上限。
假设A先生投保2张理赔上限各为10万元的实支险,本次医疗费用为15万元,则可透过第1张保单申请10万元理赔,再请保险公司开立「差额证明」,向第2家保险公司申请剩余的5万元,两张保单总计最高理赔15万元。
在「花多少、赔多少」的原则下,过去用第2、第3张实支险理赔金当作薪资损失、看护与保健品开销补偿的观念已经无法适用,加上新推出的实支险门诊手术额度普遍偏低,所以现在很多保险业务员在销售实支险时,也会建议保户额外加买手术险,然而手术险一定非买不可吗?
实支险最多领回实际支出 手术险可能获取超额理赔
「手术险」是专门为住院及门诊手术费用提供保障的商品,部分保单会附加特定处置(比如大肠息肉切除、体外震波碎石)、特定医材(比如人工水晶体、人工关节)等理赔项目,依据个别商品的保单条款而定。听起来是不是跟实支实付险的理赔范围相似?不过手术险与实支实付险仍存在2大差异。
在理赔方式上,实支实付险是依收据理赔,实际支出多少,会在限定额度内理赔。手术险则是采定额赔付,依照手术项目不同,提供不同的给付比例。例如某张手术险的白内障水晶体置换手术给付10倍,假设保额2,000元,便会获得2万元的理赔金;部分手术给付倍数高,理赔金可能高於实际支出,相反地若有部分手术给付倍数偏低,则理赔金也可能低於实际开销。
另一个差异是门诊手术的理赔额度。实支实付险主要保障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,早期不是每张保单都有理赔门诊手术,随著门诊手术逐渐取代住院手术,实支险才开始将其纳入理赔范围。
不过在实支险变革之后,新保单的门诊手术额度普遍落在1.5万元上下,且手术与杂费的理赔额度共用。以门诊手术就能解决的白内障水晶体置换术来说,若是选择品质较好的自费医材,理赔额度明显不够。
手术险的理赔方式如前述,是依据保单条款中手术(与附加处置、医材)项目的理赔倍数而定,不会特别区分住院或是门诊手术,有机会获得比实支险更高的理赔金;两者搭配,就白内障手术而言,选择须自费3、4万元的水晶体不是问题。
第2张实支险 首选「自负额」型保单
既然手术险能填补实支实付险的不足,新投保实支险的保户是不是都该加买手术险?对此,保险专家认为还是应以实支实付险为主、手术险为辅来做规划。
保户可以先拉高实支险的保额(调高原保单额度或加买第2张实支险),有余裕再考虑投保手术险,毕竟过去靠保单赚钱的思维已不符合潮流,而且买越多保单代表须付出更多成本,实支险能够填补实际支出,相较定额赔付的手术险(理赔金可能少於支出)更能有效减轻医疗负担。
若选择加买第2张实支险(较推荐,可提高门诊手术额度),CFP理财规划顾问蔡政錩建议,可投保「自负额型」实支险,保费相对精省。「自负额」指的是保户必须先自行负担一笔金额,超过的部分才由保险公司理赔。最理想的规划是保单的自付额能够贴合第一张实支险的限额。
假设第1张实支险限额5万元,第2张实支险的自付额为5万元,总医疗支出为10万元,则第1张保单理赔5万元,第2张保单理赔超过5万元之后的费用。可以避免因保障重叠多缴保费,达到保障效益最大化。
保险销售话术多,如果业务员用薪资补偿、门诊手术理赔、自费医材补贴等好处来建议你规划手术险,不妨从上述概念衡量,找到最聪明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