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连结:https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183021/pos ...
保险
shutterstock
2023-03-14 14:00
台大心理系毕业的作者吴东轩,拥有名校光环,理应握有人生胜利组的入场券,却在确诊罹患率只有4万分之一的 NF2 (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第二型)后,从此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。他所罹患的罕见疾病,会有大小肿瘤不停在体内生长,目前没有根治方法。肿瘤长到哪,生命威胁就到哪,可能是瘫痪、失明、失去听力,或是终身无法自理。
「不正常的目标,就要用不正常的方法才能完成。因确诊罕病而人生走上岔路的那一天,我加速完成了梦想:创业、结婚、买房。」
过好人生本来就不容易,但如果有病的话,人生又会更难一点。确诊后在又反覆又折磨的疗程中,他历经数次照30秒、吐3小时的放射治疗;摘过1颗5公分的脑瘤;跟刚求婚的女友在手术前交待好几次遗言……但同时,却也领悟出自己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活著。
学校的工作下班得比较早,通常放学回到家时妈妈已经在家了;但那天我回到家时,家里一片漆黑,几小时后才有电话打来,其他长辈来家里接我去医院。白血病,也称之为血癌,这就是让妈妈倒下的疾病。那时候其实我不是很懂生病是什么意思?学校老师跟我说要先做好心理准备,我也不太懂要心理准备是要准备些什么东西?
妈妈在第一次化疗后有短暂好转,回家过了几个月的正常生活,然后第2次病倒,这次就没有再回家了。接著我们家就崩塌了,无论是经济上或心理上或实际看起来的样子。崩塌并不是发生在一瞬间,有点像水库从漏水到坍方的过程,先是有一点点裂缝,然后变成一个小洞,小洞持续漏水,裂缝愈裂愈大,出现愈来愈多小洞,然后某一刻,崩塌。
妈妈在世时并没有买保险,而原本所有的财务规划都是用他跟爸爸的两人收入下去计算。突然之间爸爸要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扛起所有支出,於是他得花更多心力在工作上。当家庭突然失去一个成员,剩下还活著的成员们要怎么办?现在的我知道这需要大量的沟通,各种现实的、心理的、感受的、情绪的沟通。但16岁的我不知道,妹妹那时更小,也不确定她知不知道,老爸则是忙碌於工作中,已经没有多余心力。於是我们不沟通,只吵架,各自努力重建各自的生活正轨,然后各自走上不同的方向。家里的房子最后还是因为债务而被法拍,从此一家三口就真的各奔东西,连一个可以聚在一起回忆的老家也没有了。
这跟钱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,但我还是常会想,假设妈妈当时有买保险呢?假设爸爸那时候不用那么焦头烂额地工作呢?假设老家没有被法拍呢?没有后盾的人非常脆弱,面对风险的时候几乎没有应对的选项。可能就是因为这段经历,在出社会领到第一份薪水后,我就买了保险。
第一次买保险观念还不是很齐全,只针对从当年妈妈病逝的经验中,买了对应的3种保险:寿险、医疗险、癌症险。癌症险的功能在於如果得到癌症,至少可以先领一笔理赔,作为应对冲击的周转金,后续相关治疗费用也都有理赔。医疗险用来让自己生病不用担心没钱治疗,寿险则是让自己死掉后至少家属可以领到一笔钱。现在看这个保险规划颇为阳春,因为当时对保险还不是很了解,预算也不太够。继续工作几年之后,逐渐意识到生病时的财务需求不只有医疗费用,还有因病不能工作导致的收入中断。还有,人死了就死了,但要是没死呢?於是在几年后又做了一次功课,调整了一次自己的保险规划,这次增加的险种主要是2种:再买一家实支实付医疗险以及失能险。
第一次的规划就有医疗险,其中包含了一张实支实付。实支实付医疗险的概念是在额度内「花多少赔多少」,只要花费在额度内,支出的全部医药费都可以由保险来理赔。但就理赔医药费而已,治疗过程中不能工作导致的收入中断要怎么办?这就透过第2家实支实付来做到了。假设这次医疗总花费是5万块,都在保单的额度内,第一家保险公司会赔我5万,第2家也会赔我5万,这多出来的5万块钱,就可以拿来填补收入中断的洞。
至於失能险,就是用来应对「死了就死了,但要是没死呢?」这种情况,如果因为任何原因(通常不是意外就是疾病)而残废,至少有一笔保险理赔来支撑最基本的生活开支。失能险是一个现在来看觉得还好当年有先买,但希望绝对不要用到的一张保单。有的 NF2 病友后来因为肿瘤压迫而不良於行,得坐轮椅;有的是失去全部听力。如果真的有那一天,失能险的理赔能支撑我一小部分的生活花费,但真心希望不会有那一天。
这是在我20几岁时的保单规划,10余年来,保险业也又有了一些不同,例如现在有保障范围比当年的失能险更广的长照险,有直接理赔各种因故不能工作的薪水险,还有重大伤病险。只要符合政府核发重大伤病卡资格的疾病都能理赔,政府公告的各种罕见疾病,基本上都算重大伤病。当年我没买重大伤病险,NF2 也不是癌症,没因此领过单笔一次性的保险理赔。但我多次开刀的医疗花费、复健休养期间的收入中断,就是靠那2张实支实付保单撑过来的。
确诊 NF2 之后,就几乎不能再买任何新保险了,各家保险公司看到我病历都是拒保,除非是像旅平险、公司团保这一类的保险。有买保险具体而言到底有什么差别?以我亲身经历来说就是一种底气跟心情。开刀会有手术伤口,伤口愈合期间可能会痛,通常可以请医生开止痛药,不过一般止痛药的效果就那样,不一定够。
某一次开刀时我住的是双人病房,隔壁床也跟我一样是头部开刀,我想伤口应该是真的很痛,因为他一直发出呻吟声,总是抱怨很痛;吃了止痛药后还是痛,自费打效果更好的止痛针要800元,他的家人一直要他忍耐。我也很痛,不过我选择止痛针打好打满。每打一针800块,2家实支实付共会陪我1,600块,又可以让我舒服点,为什么不打呢?
开刀前医生会跟我们说明手术,也提到可能会用到的医疗耗材,其中有些是自费项目不用也行,但用了可能会让手术更顺利一些,或让病人更舒服一些。一个自费项目也许2万块,这2万花下去,2家实支实付共会理赔我4万,还能提高自己的存活率和舒适度,为什么不用呢?当我来到手术房这种地方,已经必须要背负生命风险、忍受身体不适、劳动家人朋友,真的不想再花任何一点心力在省钱和忍耐上;以我来说,之所以能有不用花力气省钱的底气,来自於当年规划的保险。
对於我这种没有后盾的人来说,保险是一种人生备案,是一定要准备但希望永远都不要用到的备案。
让自己恢复健康值得花多少钱?这个问题真的太难了,我始终没有答案。